跟着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张良。
张良祖上曾五世相韩,从小就是韩国的王公贵族。秦国灭韩后,张良一直都辗转各地,不停地筹划着复立韩国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“博浪沙刺秦”。虽然此次刺秦以失败告终,但却让张良声名远扬,也昭示了张良复韩的决心。
然而,奇怪的是,在张良成功复韩后却选择了投靠刘邦,并最终放弃韩国转向维护汉朝的一统,这是为何?
一、秦灭韩以后,张良本着从小就被灌输的荣誉感和使命感,积极参与抗秦,这一时期的张良,心中只有复国
公元前230年,秦国名臣内史腾率军围困韩都,不久,韩王安投降,韩国覆灭。
彼时,张良才刚刚19岁。从小就生活在韩国都城,对这个古老国度发自内心的认同此时化为了无尽的痛苦,让年轻的张良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世事无常。
但是很幸运,他的家族还存在,他的父亲和弟弟也都还活着。不过因为秦朝的法度,他们不复高贵的身份和尊崇的地位。由五世相韩的公卿世家沦为黎民百姓,以往的富贵生活也完全离他们远去。
四年后,韩地发生了一场叛乱,虽然叛乱来得凶猛,但很快就被更凶猛的秦军镇压了。不幸的是,这场叛乱是张良的父亲张平领导的。这场失败的叛乱,带走了他所有的家人,只有他自己幸免于难。
此时的张良失去了所有可以依靠的人,在这种逆境之下,他对秦朝的仇恨达到了顶峰。为了报仇,他散尽家财,结交能人异士,并不断地打听秦始皇巡游的路线。
终于,在他的努力下,一位大力士挺身而出愿意助他复仇。同时,他也凭借打听到的消息运用自己的智慧推测出来秦始皇巡游的路线。于是,一场密谋已久的刺杀行动就在博浪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上演了。
然而,这场刺杀失败了,大力士也为了掩护他逃亡而身死。这一刻,年轻的张良顿悟了,想要灭秦,光靠一场刺杀是不行的。
之后日子里,张良不再执着于刺杀。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,并放眼天下,仔细寻找着可以在抗秦方面给自己帮助的人,并一个个去拜访,交流。
在这段日子里,张良快速成长起来,他明白了人心的险恶,也明白了自己的微不足道。为了赢得更多的机会,编撰出自己被黄石公看中,并授予天书的故事来为自己提高名气。
这样一来确实使得一些大人物因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而接见他,之后张良又展示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学识,让这些人赞叹不已。于是,很快张良的名字就在所有的反秦势力中开始传播开来,他也终于找到了抗秦的正确道路。
二、项羽杀韩王成,直接将张良的半生心血付诸东流,同时也让他看清,在当时军阀割据的背景之下,韩国已经没有复立的希望了
公元前209年,抗秦的号角被一帮穷苦的农民吹响了。大雨失期,这帮农民为了逃避刑罚,悍然选择了起义,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胜吴广起义。不得不说历史真是奇妙,一帮六国遗民掌握着庞大的人力物力,却畏畏缩缩,反而是一无所有的农民成为了所有人的领头羊。
战争进行的很顺利,这帮贫苦的农民们打出大楚的旗号,很快就攻下了许多郡县,也赢得了很多人的追随。原本的楚国贵族们也有许多都意动了,纷纷开始出钱出力资助这群农民。
这支起义军也很争气,成功把偌大的大秦帝国搅得天翻地覆。然而,很可惜的是。农民起义军毕竟只是农民起义军,秦朝经历了最初的慌忙后,立刻就稳定了阵脚。接下来,秦朝的连番打击直接把起义军推向了绝路。
趁着秦朝主力进攻农民起义军的时候,其余的六国遗民纷纷开始自立,一时间,整个天下又回到了群雄割据的年代。
六国遗民对起义军的情况也很了解,但可惜六国遗民根本没有救援起义军的打算。因为六国遗民大多都是公卿世家,出身高贵,他们打心里看不起起义军。于是,在一众六国遗民的漠视中,这支可悲的军队走到了末路。
不过,虽然这支军队灭亡了,但他的诞生却开创了一个先例。在之后的年代里,当底层百姓被上位者压迫到极点时,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站出来,大喊一声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!”
陈胜吴广的时代落幕了,但六国遗民的时代却刚刚开始。正是在这个时间段,张良成功借着项梁的力量复立了韩国。可以说,此时的他已经完成了毕生夙愿。
但很快,残酷的现实再一次把他打醒。韩王成并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,他带来的军队根本无法像其他诸侯一样,快速击败秦军,光复韩国。反而在韩地不断地与秦军拉锯,给韩地的百姓带来了惨痛的灾难。
之后还是张良借着刘邦的军力才一举收复了韩国,但这却让他被韩王猜忌,渐渐被排挤到了韩国的政局之外。
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,当秦朝被刘项大军灭亡后,这帮“义军”的内部矛盾在一瞬间爆发了。
伴随着各自功劳、封赏和土地的争论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,即便是武功赫赫的项羽也弹压不住。
无奈之下,项羽只得分封诸王。但同时,为了增强实力,项羽又以韩王成无功为由强行将其拘禁,不久就将其杀死,派了自己的部将去接手韩地。
这一刻,忙碌半生的张良再次回到了原点。巨大的落差让他冷静下来,也让他看清了天下的本质。天下不可能还像秦始皇之前的时代一样保持割据,因为秦始皇已经开了一个头,他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天下是可以统一的。
在这个榜样的带领下,一个又一个野心家会不断的去尝试,用无数的死亡和鲜血去尝试,只要天下没有统一,这种危险的尝试就不会停止。而在这种大争之世,一向弱小的韩国没有任何苟全的几率。
是的,这一刻,张良放弃了,他放弃了坚持半身的复国理想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心灰意冷了,他的心中还有坚持,那就是韩地的百姓。韩地的百姓已经饱受战火的荼毒了,但独断专行的项羽绝对看不到这一点,他会把韩地变成人间地狱。
三、张良投奔刘邦,除了希望借刘邦之力向项羽复仇外,同时也希望能尽快统一天下,让韩地百姓远离战火,过上安定的日子
于是,张良立刻逃亡汉地,他深知天下只有刘邦可以抗衡项羽。而刘邦也对张良的到来惊喜万分,他深知张良智计无双,是能够帮助他夺取天下的绝世大才。所以,张良刚到韩地,刘邦就封他为候,并许诺攻下韩地后立他为韩王。
在辅佐刘邦的日子里,张良可谓尽心尽力。刘邦平定了三秦后,张良主动写告密信欺骗项羽刘邦没多少野心,只想多得点地盘享乐。并将祸水东引,让项羽去进攻可能反叛的东方齐国。
刘邦就是借着这段时间迅速扩大了势力,并趁着项羽的军队攻打齐国时,悍然出兵,一举攻克楚国国都,彭城。只可惜攻下彭城后刘邦故态复萌,耽于享乐,竟被项羽率少量精兵反败为胜。危难时刻还是张良凑了几十个人拼死将他护送了出去。
之后,张良又为处于低谷的刘邦谋划了著名的“下邑之谋”,联合英布,彭越等人组成了反楚联盟。这一次,在刘邦、英布、彭越等诸多诸侯王的联手之下,项羽军在垓下大败,最终自刎乌江,一代霸王,就此陨落。
项羽死后,天下再次回到了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。虽然汉军因为击败了项羽而成为威势最大的一方。但彼时韩信为齐王,彭越为梁王、英布为九江王,天下依然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。
按理来说,张良完全可以要求刘邦兑现诺言,复立韩国。但之后的日子里,张良依旧在不停的为刘邦出谋划策,以扫平其余的诸侯王,让汉朝成为大一统王朝。他也凭借这些巨大的功劳,被后世评为“汉初三杰”。
张良为什么不选择复立韩国,其实从刘邦这个的性格就可以看出原因。用范增的话来说,刘邦这个人“贪于财货,好美姬”,也就是说,刘邦这个人的贪欲是很强的。而覆灭项羽后,刘邦的贪又上升到了另一个层面,变成了对整个天下的贪。
虽然当时的天下还处于分裂的状态,但以刘邦的贪婪,他决定不会允许这种状态持续下去。而当时的汉军又处于最强的地位,旗下猛将如云,战力极其强大。就算是英布、彭越这种沙场宿将都不一定能与之一战。
这个时候,且不说刘邦会不会答应张良,帮他复国。就算答应了,这个状态也绝不可能持久,刘邦还是会打韩地的主意。那个时候,不说张良能不能挡住刘邦的大军,光是战争耗费的物资都能将韩地百姓打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所以,为了韩地的百姓,张良早已放弃了复国的想法。
平心而论,张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。但与其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相比,却又显得微不足道。然而,不管怎样,张良最终放弃复国的行为,不仅凸显了其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专业修养,也昭示了他为韩地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决心。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3508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